19文档网
当前位置: 一九文档   /  学习文档  /  教学教案  /  正文

《古诗鹿柴》教学设计【最新3篇】

时间:2025-08-18 02:14教学教案

【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古诗鹿柴》教学设计 1

学习内容:

鹿柴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古诗。

2.我能通过朗读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

3.我能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

学习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背诵《鹿柴》这首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读古诗,互相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

3.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

4.小组合作,不明白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意思。

5.小组内书写生字。

6.师讲解“反衬”的手法。

三、达标测评

1.朗读古诗。

2.指名汇报对诗句的理解。

3.说一说本课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小故事讲一讲。

5.听写生字:鹿 返 复 照 柴 回 习 相

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鹿柴

空山→人→人语 返景→深林→青苔

《古诗鹿柴》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古诗鹿柴》教学设计 3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 初读课文,了解诗文大意。

(2)、 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诗句的意思。

(3)、 准备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 教学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鹿柴》

教养方面:

1、 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

2、 会写4个字。

3、 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育方面:

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自然的情感。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材分析

《鹿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首古诗,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个别词语古今的不同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是体会这首诗的意境。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鹿柴》这首诗的相关教学资料,下载了很多教案作参考,对诗中的“柴”与“景”进行了正音,并知道了王维的诗竟是这样的富有深意。是一首情、景、画高度融合的佳作。我想:

只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诗句,才能看到诗作后面那幅别致的画面,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更深层次领会这首诗。

四、 教学方法

本课是一篇诗作,短短二十字便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幽暗静谧的山林。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因此,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唯有多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齐读,师生合作读,赛读、默读等,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再到提高的认知过程。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相信学生一定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教学难点的突破,我准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先自己品味,再进行诗文意境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山林之美与幽静,更深层的去领会与体味。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古诗,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以及精练的语言,博得了人们的喜爱。我们每个人都会吟诵很多,下面谁来给大家展示几首呢?谁再能展示几首关于王维的诗呢?

2、 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王维的诗——《鹿柴》,教师板书课题。指出“寨”在本课中读“zhài” 与“寨”相通,鹿柴是一个地名,并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让学生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板书全诗。

3、指名朗读。

4、学习生字“但、返、景、复”

(三)、指导朗读,理解每名诗的意思。

1、指导朗读古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齐读古诗的第一、二句,体会诗句的意思。

(1)指名朗读并作指导。

(2)理解诗句中的个别词语。

但——只 闻——听

如孟浩然《春晓》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闻”就是听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

空山里见不到人的踪影,却传来说话的声音。

3、齐读古诗三、四句,体会诗句的意思。

(1)指名朗读并指导。

(2)理解诗句中的个别词语 景:夕阳返照的光。景,通“影”。

(3)理解诗句的意思。

西斜的夕阳返照深林,余光洒落在青青的苔径上。

4、小组合作学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教师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却看不见人,只有夕阳的阳光透射过密密的山林,照在青青的苔径上。

(3)从这首诗中你能了解到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

1、自我轻声吟诵,体味诗的意境。

2、借助影像视频进一步的去体会。

(五)、作业

1、书写生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给这首诗再配一幅画。

(六)、拓展

本诗出自王维晚年所著的《辋川集》,《辋川集》共有诗二十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欣赏一下其余的19首,进一步领略王维诗作的优美与特点。

附教学板书:

鹿 柴

【唐】王维

空 山 不 见 人 ,

但 闻 人 语 响 。

返 景 入 深 林 ,

复 照 青 苔 上 。

六、 教学反思

《鹿柴》这首诗是一首景美情真的诗篇佳作。通过诗人对幽静山林的描绘,再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十分亲近,融为一体的感觉。学习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感悟的适时点拨,使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之美,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翅膀,提高了他们想象力,品出了诗境的一些味道。但

我发现,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时,有不少同学的观点是一样的,不能主动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因此,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之中,我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相关阅读

栏目精选

其他栏目

毕业论文

教学教案

教学计划

学习总结

实践心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