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议论文汇总5篇
初二议论文范文集锦【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议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二议论文范文1
时间匆匆而逝,很多的记忆已随日子的消失而褪色。但有一件事,让我历历在目,感动不已。
那天早晨,我背着书包正要上学,妈妈递给我一把伞,说:“波波,天气预报今天有雨,还是带上伞好。”我抬头看看天空,万里晴空,怎么会下雨呢?我丢下伞,一溜烟跑出门去。
正当中午放学的时候,忽然电闪雷鸣,顷刻间暴雨骤然而下。带了雨具的同学都回家了,其他人也一个个被家长接走了。我爸爸在外地学校教书,中午从不回家。刚好,妈妈这几天正发着高烧打着点滴。我想不会有人来接我了。我一个人在教室里呆呆地坐着,又急又饿,望着窗外哗哗直下的大雨,我不由得哭了起来。
这时,大雨中出现了一个我熟悉的身影。哦,是妈妈!狂风夹着大雨好象要把妈妈吞没似的。妈妈挣扎着向我艰难地走来。
“波波,快过来,穿好雨衣。”妈妈边说边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我身上。此时,雨越下越大。妈妈的'头发,脸上,身上都被雨水淋透了。望着“落汤鸡”似的妈妈,望着她那青白着的脸,我不禁又哭了起来……
一把伞撑起一片天,妈妈爱的伞给我快乐和幸福。事情虽然过去了很久,但它时时感动着我,教我好好做人,好好读书……
初二议论文范文2
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是清明节,有的人从十里八外驱车赶回应县,有的人要从应县赶往其他地方惦念亲人。
清明节相传为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感恩19年前介子推为自己割肉熬汤之情,希望通过火烧绵山引出介子推,却不想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宁肯在一棵柳树下烧死而不愿出,于是后人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惦念哀思自己的亲人。今年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去给姥爷扫墓。
来到墓前,往事历历在目。在我年纪尚小的时候,姥爷每次从外面回来时,总会带回我喜欢的鸡腿,接着笑眯眯地叫我一声“多多”,我便感受到姥爷对我的一份关爱。如今,每次吃起鸡腿的时候,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我总感觉着姥爷就在我的身边微笑着看着我。
待我再长大些时,姥爷就教我不少做人的.道理,如:要养成饭前坚持洗手,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要尊重长辈懂礼貌,勤俭节约不浪费;要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现在,姥爷离开我们身边已经一年多了,想起来不时地一阵酸痛。再喊一声姥爷,只有一声空空的回音,没有应答。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如此明媚的春光,天堂里的您看得见我们吗?
我想,唯有好好读书,奋发图强,努力完成姥爷的遗愿,才是真正的孝吧。
初二议论文范文3
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本书是《小猫钓鱼》,那本书图画和文字相结合,语言非常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懂得了做事情要认真专一。从此我便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幼年的那个时期大多都是由妈妈来讲,我就靠在她的身旁听,不懂的地方就插嘴问上几句,很幸福,很幸福。
我渐渐长大了,读书的兴趣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小姨从北京给我买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从这些书里我认识了好多鲜活的人物:卖火柴的小女孩多么渴望过上幸福温暖的生活;白雪公主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丑小鸭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通过这些书籍我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上学了,老师开始引导我们读书的方向,不仅要和学习相结合,还要注重品德方面的成长。《弟子规》这本书教育我们要尊重老师,孝敬父母;《三字经》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一个道理,很值得一读。
现在我上初中了,很喜欢漫画方面的书。虽然这样的书很搞笑,但并不是让我们一笑而过,而是让我们要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妈妈常常跟我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就是说读书多了,有些内容就会很容易理解。
我爱读书,感谢这些年陪我一起长大的那些书籍,相信这个习惯将会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初二议论文范文4
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晚上独坐在窗前,在匆匆忙忙中赶作业,就像不这样“三画并作两画”就完成不了作业似的,写后一笔的时候,索性顺着手滑出去的方向把笔往前一扔,笔顿时被甩在墙上,掉在桌子上,滚了下来。右手甩了甩,一阵酸酸的感觉,在一霎那无声无息的溜走了。低头捡起地上的笔,就瘫软在竹椅上了。
注视着白日灯和月光混合在一块儿的那种不明的光线,照上了那摊白色的资料,白纸黑字啊,但却死板的立在那儿。我长叹一声——“嗨……”
憎恶的望着那条资料:玫瑰之城是?不想看了啊,我直接抬头了事,貌似在逃避那一小条的资料,貌似我上辈子欠债了似的。
一直在倒计时数着,时间真的在匆匆地走着,转眼间,“六年”这“庞然大物”走得山崩地裂,每走一步,都弄的.我一惊一乍,全身起鸡皮疙瘩。但是,它总在走着,我这小人儿,没小说里的的神人那么伟大,让我怎么去拦它?“刚刚小学入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渐渐模糊了,好像一个近乎盲人的视力,观摩这眼前的往事,转眼间,这六年的时间,就在这十天之内,飘零了。何去何从呢?
我怀着一颗沉重的心,朦胧地闭上双眼,走进一个黑暗的世界。
初二议论文范文5
粮食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三事,论之以理而索其情:一曰性,二曰民,三曰国。性者,性质也。知其性而善用,饱腹充肠,养生之道,无外乎粮者。民者,民欲也。民以食为天,粮为民生之足本。国者,国安、国富也。安国必先攘外,攘外必先足兵,足兵先长粮;且富国必先治国,治国必先治生,治生必先足粮。故粮之轻重,惟愚者不知。
粮不可缺也。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殷商以黍酿酒,贵黍贱稷;周人供奉社稷,以农为本;唐人喜食面食、作面粥。常言道兵马末动而粮草先行,一朝无粮兵马散,行兵之际,粮更不可少。
范希文日作粥一器,如是三年;朱柏庐一粥一饭皆思不易;明太祖每饭三菜一汤。前人之事多矣,然今,民富久矣,由是节粮者愈少,奢靡之风渐盛。则经济不兴,以是民渐贫而国渐衰。
不尽知损粮之害者,则不能尽知节粮之利也。粮者,来之不易,农力尽而获,人之命也,故必爱之。或少粮,益惜之,以备长远。贫富皆宜惜粮,不惜则刑。
然则何以节粮?凡用粮之法,予以一位:宜行兴农富民之大计。善粮法,与民以津贴。若有私圈田占地及为建筑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念稼穑值艰难,知盘中之辛苦。以节食为荣,以糜费为耻。惜劳力,养俭德,以感左右。惟爱粮乃节粮,惟节粮乃安生:诚如是,民殷国富,可计日而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