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文档网
当前位置: 一九文档   /  学习文档  /  教学教案  /  正文

手指教案(推荐三篇)

时间:2025-05-10 09:36教学教案

手指教案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手指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手指教案 篇1

游戏目标

记住手指游戏的动作。

激发对手指游戏的喜爱。

游戏准备

小手本领大的视频。

《手指变变变》儿歌。

游戏过程

一、小手本领引入。

1、教师和幼儿讨论小手都能干什么?

2、让幼儿说说自己小手的本领。

3、观看视频,说说屏幕里的小手能干的,有没有我们小手不会的。

二、学儿歌。

1、老师来教你们收个关于手指的.儿歌,这首儿歌还有相关的手指游戏动作那!

2、等你们学会了儿歌,老师在教你们手指游戏动作好不好?

3、教师领幼儿说儿歌,反复熟读。

三、手指游戏

1、教师先示范的做一遍,给幼儿们看。

2、教师说一句儿歌,做相应儿歌的手指动做。

3、教师反复带幼儿多做几遍后,鼓励幼儿自己做。

4、集体幼儿反复继续游戏,教师给予表扬。

手指教案 篇2

一。先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二。作者介绍

丰子恺(1898~1975)现代散文家、画家。浙江崇德县(今桐乡县)人。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美术和文学创作。他的漫画、书法自然潇洒,风韵别致,称誉艺坛。他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他厌恶人世间的虚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洒脱,形式灵活多样,信笔所至,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如同他的漫画、书法一样,写意传神,别具风采。他还勤于翻译工作,译过屠格涅夫、柯罗连柯、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将并日本长篇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译成中文。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读)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四。字词正音:

sā ǎng ǎtiǎ huì

搔痒 窈窕 秽物

niǔ u iǎ zēng

纽扣 渺小 爱憎

五。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填写下表。

2。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展示交流:

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____,最后总结写___________。

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出示重点句子: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六。思考:

1.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2.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3。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七。当堂检测

1、联系上下文,理解“养尊处优”一词的意思

2、短文中的中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八。作业:

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以五官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手指》教后反思:

《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是以“把握阅读材料为大意”为主要的阅读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全班交流。此时,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分析了写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然后我让他们学习前面的方法,去学习其他段落,找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最后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谈谈得到了什么启示,得出“团结就是力量”。但是还有些同学读得不认真,找不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有待在作业时去补讲落实,还有读书读不出那种风趣幽默的情感。

手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领悟课文蕴含的团结一致才有力量的道理。

3、学习作者幽默、拟人、排比等修辞表达和生活化的写作视野。

【教学重点】了解各根手指的特点及其特点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丰子恺独特的表达与生活化的写作视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来,看着手,你最想说什么?

我们刚刚是按着我们对手的一些认识与看法谈了,作家丰子恺他比我们观察得更仔细,并写下了一篇有趣又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手指》

二、初读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生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至读通,想一想,课文写了有关手指的什么?

2、交流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死力抵住

用劲扳住

拼命按住

窈窕

相貌堂皇

养尊处优

体态秀丽

渺小

附庸

找找这些词编排的特点,如第一类词前面两字为力度之词,后面是手的动作之词,它们差别细微,可见作者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第二类是描写手的外貌的拟人化之词。

检查文章内容的了解情况:文章写了手指的什么?(每一根手指不同的外形与特点)

三、细读课文,随机了解各手指的特点及表达方法。

1、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在写各根手指时从哪些方面来写,每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并板书: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2、选出喜欢的手指、句子来仔细读,说说喜欢的理由。

3、交流:

①例如拉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拚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凡是讨好的生活,却轮不上他。(以举例的方式写出了大姆指的吃苦耐劳,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做什么事都愿意出力的无名英雄,再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它踏实、忠诚却不好大喜功。学生说完体会后还要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谴词用语和拟人、排比的修辞妙处。)

②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拟人、排比,写出了食指身处险境却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特点)

③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以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中指姣好的外形特点)

以上句子为交流的`典型句子,其余随机。

4、表演五指争论。

A、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

B、请学生谈谈体会。

5、齐读结尾,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

虽然五根手指外形、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如果它们彼此孤立,便谁也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反之,团结一致,将威力无比。不仅手指导要团结,人处在一个集体、一个班级,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体的力量才能不断壮大。让生明白团结的重要性。

四、写法迁移。

丰子恺将小小的手指从外形、到手指写得如此妙趣横生,不禁让人思索。你看到过他笔下手指所从事的事业、

【板书设计】

5、手指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教学反思

丰子恺先生写的散文《手指》,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相关阅读

栏目精选

其他栏目

毕业论文

教学教案

教学计划

学习总结

实践心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