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文档网
当前位置: 一九文档   /  学习文档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8篇)

时间:2025-02-14 09:49教学教案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八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也,知道xxxx年全年有365天。

2、使同学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年是xxxx年,说一说这一年我们中国有什么重大的活动?

生集体说:奥运会。

师追问:那你们知道奥运会是几几年的几月几日吗?

生xxx年8月8日。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认识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师:你觉得这一年还有哪些日子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生回答(3~4人)

问:是几月几日,假如不是特殊的,问:为什么?

师:你能快速在xxxx的年历上找出这个日子吗?(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师巡视,找一个同学完整说说。

你找的是几月几日?为什么这么快?

生:只要找准那个月,在其中找那一天就行了。

再找两个同学找一找。

2、在这张xxxx年的年历上你有什么发现?告诉你的同桌。(认识大月、小月)

生1:一年有12个月。(师板书)

生2:(31天):1、3、5、7、8、10、12。(师板书)

生3:(30天):4、6、9、11。(师板书)

生4:(xxxx年)二月:29天。(师板书)

师明确:我们把31天的这些月称为大月。(板书)

我们把30天的这些月称为小月。(板书)

因为这年二月只有29天称为特殊月。(板书)

师:全班齐说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有哪几个月。

3、师迅速擦掉大月、小月的月份(记忆大月、小月)

指名问:你能马上说出大月、小月分别有几个月吗?(大月有哪些,小月呢?)

师:谁有好方法能快速地记住大月、小月呢?(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介绍拳头记忆法。

指名上台演示。

师: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生可以边模仿,边一起念)

师:会了吗?好,和老师一起来练一练。

师:念给你的同桌听听。

生:1~7月中单数是大月,8~12月中双数是大月。(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首儿歌,也能协助同学们来记住大月、小月。

补:师略介绍平年、闰年。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记的牢吗?介绍游戏。

报大、小月:报到大月的男生站起来;报到小月的女生站起来。(最后一个报二月)

师:那下面我们一起来说说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有哪几个月?(板书)

4、计算全年的天数

师:你们能快速计算出xxxx年有多少天吗?(那我们计算一下)

生1: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

生2:317+304+29=366(天)

生3:365+1=366(天)

师:二月有29天,闰年时全年有366天,二月有28天时,平年全年有365年。(提问生答)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年、月、日的知识?(论述知识要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负数(一)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p1—3;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

一张联系纸、一个信封、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图片2: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

师: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3: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师:和南京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

6、练一练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练一练(p6的1、2两题)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练一练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p6第3题。

3、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友来到了郊外进行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忙,用手势告诉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

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设计意图:在认识1/2的基础上,由感性经验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创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4、比较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行比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经过猜测、操作、讨论、发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

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p86,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

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 70

( ) ( ) ( )

- 40 = 30

(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

(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

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数

□+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求□中的未知数

□+378=1082 4657+□=7102

□+265=930 1896+□=3024

□+489=814 2743+□=5000

坚式计算,并验算。

3748+627 9134-514

课后作业:

1.根据560+430=99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

□-□=□

2.根据500-240=26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

□-□=□

3.求□中的未知数

589+□=1062 □+495=702

298+□=594 □+324=500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

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

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

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

(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

(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

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

(240)(40)

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

(200)(40)

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

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

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

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

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生齐:生1说的那种。

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

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

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

师: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

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

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

(1) 理解价格表

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

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儿童的票价是大人的一半。

师:两人说得都很棒,生11补充得更好,那按价格表的说明,同学们每人应该付多少钱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师:老师要负责付同学们的费用了。请大家帮忙算一下:一个人的票价是15元,我们班级有58名同学参加秋游,那么该付多少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3:我们小组认为老师要付15×58≈1200(元)

(20)(60)

生14:我们小组认为老师只要付15×58≈900(元)

(60)

师: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该听谁的呢?

生15: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的,其实只要15×58=870(元)

师:同样是估算,相差300元,这里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估算目的是计算快速,但也要注意准确。大家想知道事实上老师付了多少钱吗?

(学生纷纷猜测)

生16:老师,我想您付的钱应该比870元少。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6:因为我想集体乘坐应该可以优惠的,很多地方集体购票都可以打折的。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的确如你所料,老师实际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纷纷点头。)

师:58个同学乘坐缆车,总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约多少钱吗?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数58的近似数是60,被除数考虑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数是780。师板书:775÷58 ≈ 13(元)

三、提供数据信息,鼓励学生自选解题。

在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并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反思: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在实践后的体会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活动内容

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十册第31页内容,数学教案-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对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的'统计,以及数据分析,体会统计的意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建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重点

学生会自己统计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建议。

四、活动准备

多媒体、几种表格、卡片。

五、活动步骤

1、导入

师:现在的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你们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呢?

学生发言。

师:大家的喜好各不相同,课前大家都做了一些准备,那么今天,我们就以“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进行探讨,看看能发现什么,能解决什么!

(出示课题: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2、新课

师:据老师了解,课前大家都是以8人小组参与了活动,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想展示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展示呢?

学生汇报。

师:那么,哪个小组想来介绍一下你们这次活动的过程?

学生各组汇报自己组上的内容,教师指定一组展示统计表,并汇报。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相关阅读

栏目精选

其他栏目

毕业论文

教学教案

教学计划

学习总结

实践心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