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文档网
当前位置: 一九文档   /  学习文档  /  教学教案  /  正文

萧山杨梅教案通用三篇

时间:2025-01-27 08:29教学教案

萧山杨梅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萧山杨梅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萧山杨梅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金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18萧山杨梅,齐读课题。(板书18萧山杨梅)

“萧山”是杭州的一个地方,杨梅是什么,谁知道?

二、依据预习提纲展示交流,并指导书写。

1、初读了课文后,知道课文是写什么的?写的是谁?(板书金老师)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借萧山杨梅回忆了小学时代的语文老师——金老师。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2、文中的生字认得怎么样?考考你!(出示生字)

3、这些生词谁来读读?(出示生词)这些词你有不理解的吗?文中还有那些词不理解?我们在学文中继续理解。

4、生字组词、词语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5、指导书写。

四、检测反馈

1、听写词语

阅读书籍兼管初中宝库沧桑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漫游,游历。()满意,称心,舒服。()

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五、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字音准确,不添字丢字。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2、你知道作者借萧山杨梅回忆了金老师什么?(板书外貌事例课外阅读吃杨梅)

作者借萧山杨梅回忆了金老师的外貌和他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请我们吃杨梅这两件事。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向老师这样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遍?

介绍作者。

六、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

1、作家袁鹰在写这篇回忆文章时,已经离开金老师四十多年了,但他依然记着金老师。这是一份怎样的情感啊!让我们读课文最后一段,来感受这份深情。(出示最后一段)

2、作者袁鹰对金老师的想念常常因为什么而想起?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我常常想起萧山杨梅。”“常常”可以换成什么词?

3、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为什么?

小结。

作者袁鹰念念不忘小学时代的语文老师——金老师。这是一位长得什么样的老师?他做的什么事让作者袁鹰记忆如此深刻?下节课我们来仔细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师生之情。

2、出示“学法透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金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家袁鹰借萧山杨梅回忆了小学时代的语文老师金老师。四十多年了,作者念念不忘的金老师长得什么样?他做的什么事让作者记忆如此深刻呢?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两个问题。

二、展示交流

这位令作者难以忘怀的金老师到底长得什么样?打开书看第二自然段,找到了就告诉老师。

(学生读句子)这就是金老师!

学习三四自然段。

师:我至今还记得他的长相,却总想不起他的名字,也记不清楚他是怎样教课文了,但是金老师的哪一点给我印象很深?

1、“课外阅读”带给我什么好处?(出示此问题)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边读边画相关的重点语句,用心体会。开始吧!

2、汇报。

出示句子:“金老师将我们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遨游”。是真的去了天涯海角吗?是什么去了?随什么去的?

理解“领略”。作者从课外阅读中不光领略了喜怒哀乐,还会领略到什么?

课外阅读让我开阔了眼界,发现了一个新天地,我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情感?就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这段。

3、“课外阅读”可真好!袁鹰成长为作家与他小时侯的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有密切的联系。金老师是怎样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出示此问题)老师也想知道,快速浏览四自然段,找到方法就告诉老师!

学生找出文中的相关的语句。

4、你觉得金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板书教学有方)

5、金老师教学有方,让作者记忆深刻;我们学习得法,才能学得更好!我们共同回忆一下三四自然段是怎么学的。

出示“学法透视”:

(1)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如:“课外阅读”带给我什么好处?金老师是怎样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如: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3)整体感知事件,体会情感。如:你觉得金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五、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下面我们就按着这样的学法,学习课文五六七自然段。针对吃杨梅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读读课文,再和同座在一起研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吧!

1、归纳问题:

为什么吃杨梅?吃杨梅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

2、我们先来研究为什么吃杨梅?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着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句子:“校园十分宁静,······默默地忙着。”“十分”“只有”写出了什么?

3、吃杨梅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

出示句子:“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理解“惬意”。

不仅吃得惬意,还吃得很多呢!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

这萧山杨梅真的好吃啊!谁来读读这句?

“一直甜到心里”的只有萧山杨梅的滋味吗?自己练习读读这段话,把你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4、金老师掏出多少钱,买了多少杨梅啊?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是怎么说的?

理解“尽钱买”是怎么买?(强调“尽”字音)

出示句子:“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尽量吃”是怎么吃?(强调“尽”字音)

谁来读金老师说的话?

5、此时此刻,金老师多么像()。(板书亲如父母)

六、总结全文,检测反馈。

这样的好老师怎能让人忘怀呢?(板书感激思念)

出示最后一句话:“几十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你您在哪里呢?”

学生齐读三遍!

1、金老师在作家(),在(),在()!

2、按要求改写句子。

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改为疑问句)

我们也只是胡乱翻翻,哪算得正经的课外阅读!(改为陈述句)

七、实践活动。

书中讲到作家袁鹰最早阅读的课外书是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和冰心的《寄小读者》,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找来读读,定会从中受益的。

板书设计:

18萧山杨梅

外貌

金老师课外阅读教学有方

感激怀念

吃杨梅亲如父母

事例

萧山杨梅教案2

教学目的:

1、认识并学会9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学会概括我心生感动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课文学会概括我心生感动部分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

2、你看见了什么?

荷花历来被文人墨客所歌咏所描画,看着这田田荷叶,亭亭荷花,你不由得想起了哪些诗句?(出示课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这一望无边的莲叶不光引起了我们的啧啧赞叹,也勾起了一个人的无限遐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莲叶青青》,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4、板书:莲叶青青注意:莲是草本植物,上面是草字头,草字头的横要写得略长一些,盖住下面的“连”,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半包围结构。

5、一起读课题。

二、出示预习提纲

三、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生字、组词、多音字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反馈检测

1、听写词语:斑驳陆离一缸胳膊肘孙子生疮剪刀

2、根据意思写词语。

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形容色彩繁杂。()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五、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六、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七、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

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描写荷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孩子们,瞧,湖面上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荷花,有的袅娜地开放着,有的羞涩地打着盹儿,他们犹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婷婷美女……古往今来,喜欢荷花的人比比皆是,歌咏荷花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孩子们搜集到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谁愿意读读你搜集的诗句。孩子们搜集到的描写荷花的诗句真多、真美,有写荷叶的,有写荷花的,有写荷香的,还有写荷花品质、各部分的用途的等。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揭题:孩子们,课前交流的诗句的确很美,可这些班驳陆离的诗句都不是我要找的,倒是这一池青青的莲叶,(课件,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板书:祖母],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解答同学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2、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二、出示预习提纲

三、展示交流,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板书:感动](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四、品读2-4自然段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请注意句中的动作词。你认为哪些动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你能通过朗读展示出来吗?[相机板书:爱莲]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学生评读。

看插图,祖母种荷花的表情,体会“一脸欣喜”。[相机板书:十分]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指名读课文。

3、引读2―4自然段。

4、师:读到这儿,感动我的是什么?

——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从荷花种植、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五、品析5-7自然段体会关爱

1、仔细阅读读课文5-7自然段,想想祖母为了给小孩儿治病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语句,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想想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丝丝地:点击课件,打点。)(看图:出示插图2)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起夏天暑热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板书:心地善良]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早点好),“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最大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

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板书:剪叶治疮]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1——2组读,第二次由1——4组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把喜爱的荷叶给左邻右舍泡茶喝,给小孩治病→心地善良关爱他人或乐于助人)

【师:是啊!祖母是如此善良,如此乐于助人,让我们怀着对祖母的崇敬之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五段。(生自读)机动安排】

六、学习写法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甚至有许多人为帮助别人献出宝贵的生命。课后,孩子们可以去调查采访,然后以《的爱》为题,写一篇日记。(孩子们,让我们都像祖母似的人一样,献出自己的爱,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爱充满人间。)

板书设计:

17、莲叶青青

(祖母)

十分爱莲剪叶治疮

感动

心关

地爱

善他

良人

萧山杨梅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情况。

1.读讲生字词。(让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生字词的方法,突出难点、重点的地方。)

2.本课主要讲什么?

师生介绍交流黄继光的生平资料。

(这一环节的设计,只适合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如果不作预习,可以把这一环节转化为‘‘课堂预习”或“初读感知”O对黄继光生平事迹的了解,由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在交流中推进,充分运用学生这面的认识积累。)

二、指名分别读前5个自然段。

三、指导分析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

①有几句?各讲什么?(时间、地点、情况)

②哪句是重点?(任务——“夺高地”)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①这一自然段有几句?哪几句可连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战士——敌人——结果)

②这一段可分三层,每层讲什么?

(战士像“猛虎”一样“扑”向敌人阵地。敌人的机枪织成“火网”阻挡我军进攻。结果是我军战士屡次攻击都被压了下来。)

③怎样概括地说?

指名3人分层次读。

3.默读第3、4、5自然段。

①根据前面的指导,这3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自己学习。

②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板书。

小结:开始读课文要明白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能帮助我们分段,同时能知道本课是按事情发展的经过来写

(这一部分的设计既是对课文“切入点”的正确选择,又是为课文分段、理清层次打下基础,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处理上,这一部分的“略读”更是为重点“精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略读”的处理上又有主次之分,如1、2自然段是以教师指导为主,而3、4、5自然段则又体现以学生自读为主,如此“扶…‘放”结合,“扶”中有“放”,无疑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进一步理解段之间的关系,了解黄继光的思想。

问:课题是“黄继光”,课文从第3自然段才讲到黄继光,(战役的胜利一夺高地一攻火网一黄继光请战)

(这一教时总的设计是落实好初读感知,但初读的方法选择,充分体现了课文特点,把理清层次与在整体感知基础上重点解读课文l至6小节结合起来,为精读以黄继光献身为重点的段落创造了条件。)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课文。

1.指名3人读第3自然段。

①问:你们想想这一段为什么要3个人读?(讨论后明白,这一段分“在什么情况下,怎么说,怎么做”三层意思。)

②问:这一段应抓住黄继光的什么来分析?(“目光炯炯”——从这目光中可看出黄继光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请让我……”这句话说明这个任务是黄继光“请求”的,他明白任务是艰巨的却主动要求承担,表现了黄继光的英雄气概。)、

③表情朗读。

2.指名读第4、5自然段。

①黄继光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前进的?

(子弹“像冰雹”“暴风雨一样”)

②重点突出:“顽强”“挪动”。

哪儿能看出黄继光的'“顽强”?

两个战友先后倒下,他前进——不怕困难

敌人所有机枪对准他,他前进——不怕阻挡

身受重伤挪动身子继续前进——不怕牺牲

“挪动”是怎样一个动作?(一点点移动)

黄继光为什么只能“挪动”(负了重伤)

他是怎样挪动的?(用尽全力艰难地)

他为什么要向前挪动?(近火力点炸暗堡)

(抓两个重点词“顽强”与“挪动”,来理解课文中的句子、语段,揭示英雄黄继光的行为和精神世界,是本设计的一个关键点。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内化的基本途径是

如此设计,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③指名表情朗读。

④此时,黄继光想到什么?(“他感到……”这句先由一个人读,接着~小组读,再是二小组齐读,最后全班齐读。)你们明白为什么这样读?(这是排比句:表达了黄继光由想到指导员、战友到想到祖国人民、朝鲜人民,是千千万万人民给了他力量,非消灭敌人不可。)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们想象当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启发学生想象:战士们握紧钢枪,高喊……跃出……一排……一连……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人,占领了阵地。)

(教师在引导学生深读感悟的同时,借助朗读使学生感化,如此实现阅读内化是这一环节设计的指导思想。而I司时又激发学生想象来丰富内化,则更有“响鼓重擂”的作用。)

三、总结谈话。

讲述:1982年10月《人民日报》第一版登了一则新闻——在黄继光的家乡,人们为黄继光立了碑,碑的正面是邓小平题词,碑上塑有黄继光的像……

问:你们听到这则新闻报道,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由感悟,继续深化对英雄精神的感受。学生想法预测,如

“我真想去黄继光家乡亲眼看看,我想这个纪念碑一定很高大雄伟。”

“我要亲手做一个最好的花圈,敬献到黄继光烈士碑前。”.

“我想象纪念碑的黄继光塑像可能就是英雄扑向敌人枪口的那一刹那的情景。”

“我想写一封信给黄继光家乡的小学,希望得到一张纪念碑的照片。”

相关阅读

栏目精选

其他栏目

毕业论文

教学教案

教学计划

学习总结

实践心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