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复习教案推荐两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六年级复习教案1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3、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2、文学常识
二、质疑探究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四、当堂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5分)
憔悴()()诀别()什物()
虐杀()恍然()荡漾()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肃杀:
⑵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恍然大悟:
⑶我……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
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4、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8、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体裁),选自散文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北京的冬季,……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寒威和冷气。
10、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因为,“悲哀”是因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1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2、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
14、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5、“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而且指。
16、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17、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风筝》答案
1、略
2、⑴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⑵形容猛然醒悟过来。⑶这里是费尽心思的意思。
3、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4、反映鲁迅先生知错必改,充满自省精神。
5、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6、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7、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
8、散文、《野草》
10、“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引出下文
11、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有风筝的故乡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2、鲁迅把对弟弟的压制写得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13、善于自责
14、“我”要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15、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当时的天气;心头的悲凉
16、略
17、略
小学六年级复习教案2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章通过写一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经历,让人领悟到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2、走近作者
莫坏戚,重庆人,当代作家。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自主学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开始学习之旅(温馨提示: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理解)(建议你这样读: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嫩()芽霎()时桑()树水波粼粼()
强()壮背()起了母亲散步()
强背散
勉强()我背()上的……散()文
(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①霎时:
②两全:
③各得其所:
2、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
爱心是,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B、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C、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D、一片冬日的阳光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
→⑤→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阅读探究】
5、读
6-7自然段(建议你这样读: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思考问题: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分歧中,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体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6、齐读最后一段,(建议你这样读: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探究问题: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从文段中“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以看出作者把散步这件小事写得像是一件很大的事,谈谈你的看法。
(温馨提示:先自主思考,再合作探究)
7、学生自由跳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词、句、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可以品味文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情;还可以欣赏其中美的词、美的句等等)。(温馨提示:先自己圈点勾画品味,再小组交流)
示例: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赏析:①句式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节奏感及音乐美。②突出了“我”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及肩负的重大责任。
8、文中共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仔细品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第一处:
第二处:
9、结合具体语境,请对下面加点词的含义做点分析。
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2)、春天总算来了。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反馈检测,实战演练】
10、本文中既写了“尊老”,也写了“爱幼”。你觉得作者偏重于突出“尊老”还是“爱幼”?
11、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12、仿写: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明画,精美隽永。
亲情是。
亲情是。
【盘点收获,归纳总结】
我的收获:
学了本文,我还有一些需要探究的东西:
【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动了感情的弦,想把心中的话儿倾诉。请以“亲情”或“尊老爱幼”或“家”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语句表达你的感受。
【课外积累】
积累关于亲情的名言:
老师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送给大家一幅对联: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23课答案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嫩(nèn)芽霎(shà)时桑(sāng)树水波粼粼(lín)
强(qiáng)壮背(bēi)起了母亲散步(sàn)
强背散
勉强(qiǎng)我背(bèi)上的……散(sǎn)文
(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①霎时:极短的时间
②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③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DBAC
3、一家三代四口,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4、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我”决定委屈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5、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要依从儿子,走小路。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了小路。表明了“我”是对母亲非常孝敬的一个人。和睦、互敬互爱、互相体贴
6、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表现了他们的责任感,体现了“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以小见大,也就是“滴水见太阳”。文章选取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平平常常的散步这样的小事来写,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7、总结:
1、“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谐。)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含义深刻,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形象地说明了中年人身上责任的重大)
8、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绿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绘,显示了春天不可遏制的生机,同时暗示了熬过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2)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名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老人疼爱孙儿的内心世界)
9、(1)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冬的折磨而死去的怅恨之情。也表达了“我”对母亲健康的担忧和焦虑之情)
(2)表露出“我”盼春春至的欣喜之情,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3)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长的严冬身体和精神所经受的折磨之巨)